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我自己. Show all posts
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我自己. Show all posts

Monday, March 21, 2016

聲色藝 : 我的藝術節2016



《雲雀大樂隊 / Fanfare Ciocarlia》

來自羅馬尼亞的銅管樂團,聽到後自然會起舞。

座位很重要,起初覺得似在聽HiFi,沒有現場感。
到響應表演者要求站在走廊起舞後,才感到他們在面前表演。結果,由頭跳到尾。

當中演奏了兩年前Goran Bregovic音樂會中聽過的一首歌,不過,氣氛是當年的好。


《墨香》

宣傳單張上的服裝和舞台設計吸引了觀眾,而事實上最吸引也是這些。

主題,關於四季。

舞台設計似是四卷直軸由天降下來,投映出春夏秋冬的符號。不過較為靜態和簡單的圖案,浪費了大好畫紙。

編舞,有點芭蕾舞加中國舞,重複動作中漸變。當中夏天的男女共舞,冬天的竹舞較好看。竹舞叫人想起「雲門舞集」的 《稻禾》,當中編舞、設計、舞蹈都比這個表演成熟。


《大嘴巴 / BigMouth》by Valentijn Dhaenens

單飛演出約廿篇演說。

只以語氣、動作、語言就讓你認出原講者。演說看似獨立,卻又相連。話題圍繞戰爭、勝利、自由。比如,交义演繹 二戰時代 德國 和美國 關於戰爭的兩份演詞。令人佩服的演出。

《李太白》by 尤聲普、南鳳、 阮兆輝、 新劍郎、 羅家英 

大老官。六七十歲,一板一眼在台上青春復現。

造手、功架,見証日子有功。揮灑衣䄂講故事,動怒時一雙關目,醉酒時咬都酒杯半蹲轉身再跪下⋯⋯

故事有情,也有國。

若果話廣東話真的正漸漸消失,粤劇歌詞點或許巳行前一步。看著歌詞,不會讀的,會讀但解不通的,都有。


《Adios Tour》by Buena Vista Social Club

比《李太白》演員還年長十多年的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。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看他們的巡迴演出。

上次看主音Omara而認識這隊古巴組合。

餘下隊員跟後輩到離世隊員的敬禮。歌曲不一定聽過,但那節奏會叫人自然擺動。

八十多歲的Omara, 要倚著鋼琴演唱,中氣十足,隨節奏擺動身體巳能牽動觀眾情緒,會請觀眾上台,又會大合唱。西洋琵琶(Laúd)的Barbarito背著樂器也能彈!看著他們就明白享受舞台是甚麼一回事。




Sunday, February 14, 2016

我自己:街坊小貓「皮蛋二號」

雖然社會上有很多值得關注的議題,但今天我選擇分享「皮蛋二號」的事。

為甚麼叫「皮蛋二號」?其實我也不知道她叫甚麼名字。記得幾年前,在大廈附近長駐的街貓,有小朋友叫這灰色班紋家貓做「皮蛋」,而「皮蛋二號」跟她長得有點像。只是她性格跟「皮蛋」不一樣,不怕人,愛跟人玩。

喜歡「皮蛋二號」(以下簡稱「皮蛋」)的不止我,而她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名字。例如叫她做「小尾」,猜是因為她尾巴很短吧。「衰豬」,這個不明白,是一個暱稱吧。最多人會叫她「貓」或「貓貓」。我還是覺得叫她「皮蛋」最有個性。

大部分人都以為街貓黏著你「喵喵」叫是為了食物,我卻懷疑「皮蛋」從不缺食物。當初見到她,以為她肚餓,回家跟媽媽要了點貓糧,她只聞一下,敷衍地吃過一兩粒,然後繼續高貴地走到一旁坐下來。以為是貓糧不合她胃口,漸漸發現,原來每晚有一個阿姐會帶飯餸給她,附近中學的一班女生會在午飯時間給她飯盒,有一次我跟「皮蛋」在一起時,更有個亞伯叫我要買貓魚。

開始時,「皮蛋」對我頗冷淡。直到我跟她玩才開始改變。記得朋友提起會跟他的貓玩,拍拍她的背。那我也即管一試。拍著拍著,「皮蛋」豎起尾巴搖擺著,高興時更會躺在地上讓我拍她肚子,熟絡後,她會不時把身子靠過來,一邊被拍一邊「符符」聲叫,又或站在我大腿上,用鼻子碰我。玩得忘形時,她會伸出「無情的」貓爪,甚至輕輕的咬我的手。到後來,當我坐在她「竇口」附近等她時,不一會,她會從花糟的草叢中探頭出來,確定是我後,彈彈跳跳的走出來跟我玩。玩到最後時,她總會跟著我走幾步要我多留一會。


「皮蛋」不止跟我玩,也很受街坊歡迎。不止一次,見到有男生蹲在她「竇口」前面叫她,也見過女生為了餵她走進草叢中。可是「皮蛋」都沒有迎接他們。也試過很多次想要跟她玩時,發現巳有人跟她在玩,又或是在我跟她玩時,遠遠地以祈盼的目光排隊。當我等候「皮蛋」接見時,倒也遇過以下街坊:

「佢望住你喎,俾佢啦!」女生說。
身旁男生萬分不情願地回應:「啲牛肉佢食唔食得㗎?」(那其實是情侶們的晚餐)

「佢都唔知係咪貓女」女生在附近徘徊而等不到「皮蛋」時,酸溜溜的對自己說。

「同貓貓講bye bye 啦」三四歲的小女孩一邊揮手,一邊望著「皮蛋」,依依不捨的離去。

聽著聽著,覺得「皮蛋」在街坊心目中確有一些地位。更有長者或印巴籍人仕,只是站在幾個身位外望著我跟「皮蛋」玩,有部份會對我微笑,有部份更會以此打開話題。今天看到有關「無家貓忍無家女」(註一)的報道,「皮蛋」不就連繫了這個小社區的街坊嗎?

去年初冬,有幾天較冷,「皮蛋」消失了,平日她溜達的地方,她的「竇口」,都不見踪影,擔心她跟原裝的「皮蛋」(住我家樓下那隻)一樣,聽街坊說,原裝的那隻是給流浪狗帶離開了這個世界。又有想過她會否跟2012年被當波踢而見報的貓咪一樣(她就是住在那一座大廈外邊)。過了足足一星期,她若無其事的出現了,她望著我時似乎是在說「不用擔心」。

重逢之後,有想過會否要接走她。可是她在這裏似乎得到街坊們喜愛,先不說她適應不適應,在我上班和回家吃飯的十數個小時,她就只能獨自在家,說不定給大家一起照顧更加好⋯⋯ 在那之後,在她「竇口」旁,越來越多屬於她的東西,一個她的碗,一塊為她擋雨的紙皮,一個她的公仔,不同時間經過都會見到她會見fans。似乎一切往一個好的方向走⋯⋯

新年前突然嚴寒,「皮蛋」再次消失了。

這一次巳經過了兩個多星期,跟家人談起她,家人聽說她跟原裝的走了同一條路⋯⋯不知「皮蛋」會否再次出現?或者,讓她留在街上真的不是一個好選擇?若果知道有Gato House這類收容流浪貓的地方(見註一),「皮蛋」的去向或者不一樣?

謝謝「皮蛋」在這些有點紛亂的日子給過我輕鬆時刻,最好,可以親口跟你說。



註一:
「無家貓忍無家女 喵聲下戒毒回家」
明報 2016年2月13日 
http://news.mingpao.com/pns1602131455300315988


#流浪貓 #皮蛋 #無家貓 #Gota #GotaHouse#香港 #明報 #社區 #街坊 #貓 #貓貓

Sunday, January 24, 2016

我自己:2015的未知與嘗試

2015年是有點無力但作出嘗試的一年。

工作上,從九月起,「甚麼都不肯定」變成常態,朋友在其他行業情況也相同,慶幸學會平靜面對。

學習上,寫故仔、小結他、太極,雖然沒有成果可言,難得仍可繼續堅持練習,特別在寫作上,感謝幫忙圍讀過初稿,替我打氣的朋友,縱使故事一年都未寫完,最後也不一定能寫出感動人故事,總要嘗試過才知道。

生活上,是很多第一次的一年,第一次同亞媽飛出亞洲,第一次夏天行山(原來唔會熱死!),第一次參加地區討論(觀塘海濱發展工作坊),第一次行山唔知點解畏高全身出汗。

2015年,當然還有令我省去不少等待時間的九巴app班次顯示,還有「一百天」。「一百天」是由想找出每一天值得記住、獨特的事出發,回看起來,反而令偶然平凡的日子變得有趣。

Wednesday, April 08, 2015

聲色藝:我的香港藝術節2015

Fight Night - 意外驚喜,不談政治而令人經歷政治。台上五人由觀眾即時投票選出王者。由單靠外表,出口拉票,到玩候選人組合,觀眾對某些字與偏見的認同,主持由旁觀者變當事人,最後更由觀眾occupy the stage ,導演自己也因為這演出到不同地方演出而有不同體會。


Pink Martini - 不認識這組合,但樂隊現場表演有其魅力。他們有創作,也會翻唱不同語言的歌,鋼琴手Thomas用廣東語介紹懶洋洋的Sympathique「我唔想放工,我唔想食飯,我淨係想唔記得,我食一口煙」。再諗清楚,佢應該係想講「我唔想返工」⋯⋯ 現場聽就係唔同啲。不過整個流程可以更有心思,比如在下半場,他們唱完一首深情的歌後,跟接一首好似超人狄加嘅歌,再去番finale嘅一隻歌⋯⋯若果冇左超人狄加,氣氛buildup會仲正⋯⋯



Smashed (落地開花)

每人幾個蘋果,都可以玩到一個鐘。
難得蘋果幾乎從未落地,有一刻以為他們用的是假蘋果。
起初只拋幾個蘋果,到後來玩身份,玩性別種族,都在他們的互動間發生。
在看似一切美好之際,他們把蘋果和陶瓷茶具都掉得稀巴爛的,把起初的秩序都掃掉⋯⋯




佛蘭明高舞者有一份獨特氣質,驟眼看他們的燈光與編排很舞台,引導觀眾。男舞者的表演較女的為多,女的表演普通,男的技巧不容置疑。早年藝術節的flamenco藝團較多女舞蹈員的精采演出,他們有魅力,投射出一般情緒,結尾的encore部份更有即興的jamming ,這些都是這次看不到的⋯⋯




Samuel Beckett 的三部曲,有氣氛,但不理解。
Not I 的女角在漆黑的舞台上只看到她一張嘴巴,喋喋不休的講述著自己的故事。但沒有字幕,密集對白對我這個香港人來講是太難理解了。

Footfalls和Rockaby較有故事可依偱,關於等待和死亡。重複而慢慢變化的對白,讓你第一身感受到最後時光的等待。

Thursday, February 19, 2015

我自己:記録


年初,看過關於宮崎駿的紀録片。決定在工作時間看看天空,而這是去年的記錄。
看著看著,更發覺四季變化。

回看來看2014⋯⋯

是學習的一年。因在廣州的一堂課而開始了學夏威夷小結他,算有兩三首歌可以簡單的彈唱;繼續有點鬆散的練習廿四式太極,越練越發覺之前做錯了;重寫又重寫兩三年前的一個小故事,到年底時總算完成了一稿。

是旅行的一年。廣州遊令我覺得廣東話親切;一切都是那麼廣大的冰島,背後是有靭力,不假外求的一個民族;朋友都說那不是我會選的地方,但還是去了一趟蘇梅。


是關心社會的一年。七一的遊行,到持續兩個月的雨傘運動,一段希望靠臉書接近真相的日子。近日跟舊同事見面關心的還是下一步會怎樣走。

是工作轉變的一年。在同一公司工作第N個年頭,同一個崗位,只是,公司賣盤,工作內容、人腳、合作形式、工作範圍都在變。

是多病的一年。年初起兩三個月斷斷續續的感冒,同事都紛紛要換大芒手機才能看清whatsapp內容。



自離開校園,再沒有成績表,公司的表現也只是個人的一部份而巳,也得好好看看過去一年有沒有白過

Tuesday, August 12, 2014

我自己:蜻蜓


幾乎忘記了蜻蜓。

與其說是忘記了,不如說是對它的存在不以為然。至少,好幾年都是這樣。

那天,不愛說話的小妹妹目不轉睛的指著天空,沿著小手指的方向細向,是浮在半空的蜻蜓。放眼看,才發現眼前的天空,遠遠近近的有幾十隻蜻蜓在飄浮。就這樣,跟小妹妹慢慢的緊隨著其中一隻蜻蜓。只是,沒多久巳被發現,它迅速飛到高空去了。

記得小時候,蜻蜓總是在我們閑得發瘋的暑假出現,我也會像小妹妹一樣追著蜻蜓。那時候,爸爸或媽媽會敏捷的捉住蜻蜓,用一條線綁著它的尾巴,然後把線交給我。就這樣,可以玩好一陣子。

今天,在城市不容易見到蜻蜓了⋯⋯

Friday, April 18, 2014

我自己:我看過的2014電影節

繼續支持,只因看到平時少有的,雖則今年看的不及舊年的有趣,但在重新記錄時多一重體會。來年會繼續。

3D鐵三角
三齣葡萄牙的3D電影。分別講歷史、講電影影像與觀眾、同唔知語乜。唔知語乜原來出自大師高達。費解。

羅馬尼亞戲。強悍亞媽令仔長不大,令仔吃不消。仔開車撞死了窮家子,媽想用權力和金錢解決,反而翻出母子恩怨情仇。畢竟是母子,亞媽還是跑去代仔求情,喪子窮亞媽只想要回仔,強悍亞媽終露出軟弱一面。對白真實而到肉,好睇。

原來係波蘭第一部同志片。大學生泳手起初只偷食散餐,某天遇上命中的他,暪人暪己的開始交往,更斗膽女友密友三人行,結果不認不認還須認,奈何壓力下要放棄,失去焦點的走回舊軌跡。不容易的拍得不太老套。

有點老耐性的法國戲。導演志在給演員練習。三組不同背景年人物,先都要熟讀同一關於基督教的作品,在鏡頭前對於人際關係、同一聖經章節的各自表述。當然,也考觀眾耐性。

秉工辨事的法官,沒解釋下給降職,同一天下班遇上槍擊,從此失聲。法官認定因公事結怨,並鎖定目標,放下工作,鍥而不捨地拉著工作時間踢足球的警察去追查。不是英雄片,反而似愚公移山,對抗著現狀。最終,只能在母親畫像下沉睡。

90年代港產笑片的西班牙式演繹。裝扮成海綿寶寶與耶穌的男人打刧二手金舖,耶穌個小學生仔接臧,逃避警察和離婚妻子時誤闖女巫村。女巫村要的正是活男作祭品,十足〈我和殭屍有個約會〉式的飛簷走𤩹釣威也,總之法力高強,男人死開,他們至高的女造物主萬歲。難得其中一個女巫認定耶穌為真愛,幫眾男人反攻,結果齊歡唱同慶賀。


Sunday, March 30, 2014

我自己:我看過的2014藝術節




近年看藝術節,總會找朋友一起訂票。為的是折扣優惠,也因此而有機會與不同人去看。也發現各人口味頗不一樣。

選擇〈森林海中的紅樓是想與朋友看本地創作。抱著一看無妨的心態,發現這個故事的展現頗有詩意。我看到是一個宅男成長故事,十多時喜歡了一位鳳姐,從此年漸長,但二十多年愛情生活(?)似重演著十多歲時的光境。終究問題是自己要面對,宅男在劇終時在森林中看到陰霾的陽光,以四十歲年紀重新上路。特別喜歡陳署䂀導演處理,讓有可能老套的故事有詩意,如最終一幕,以簡單的一個燈泡緩緩上升,將掛在半空的樹枝投影到四周的白幕,形成森林。朋友們則看到中港台關係,來自大陸鳳姐最終要落藉台灣做二奶才找到未來。也有朋友說這戲不知所謂⋯⋯

女戲:1+1〉包括李蕾的〈港式填鴨〉和韋羅莎的 〈大女孩〉。受〈大女孩〉感動,主要講的是跟巳故父親的情懷,當中讓我們一同經歴在醫院目送父親離開,在坐車到靈堂邊叫父親名字,與家人哭過了還是要面對的糾纏。朋友們覺得有點平淡。〈港式填鴨〉似對評分老師的不滿,和目前政治生態的怨氣,一口氣吐出來。拜導演李鎮洲的功力讓畫面把故事講得有力量。談不上喜歡,但得承認也許只有那個年紀才這般力量。

舞蹈我懂的不多,記得早年看Pina Bausch,讓我想起進念。今次看死而復生的伊菲格尼有故事脈絡可循,加上精湛技巧與編排,好睇。 

看了兩個音樂表演,一是美國爵士樂歌手GregoryPorter。嗓子沉厚,跳的色士風,雖則每次都覺得爵士樂是該在酒吧聽。演出後在spotify聽他的唱片更是喜愛。來自代古巴音樂Buena Vista Social ClubRobertoFonseca跳躍隨興。部份觀眾聽得站起來跳舞。特別喜起他們為紀念前輩而演奏的,對比其他作品,就似聽著一位老人細訴自己的故事淡淡然而細膩。

Monday, January 06, 2014

我自己:我的2013

世界變了。沒有日記,也沒有facebook上講太多,更沒有狗仔隊為我記録,卻也不自覺的在Instagram留下自己一年的足跡。 (也不得不小心!!)

發現的是:
當然,也有從照片看不到的。

好些時候,下班巳天黑,發現沒有甚麼值得分享的,然後一個星期如是,最後只能找舊照片懷緬。(還好,未至於是悼念自己的生活。哈哈!) 多少也給2014一點啓示。












Saturday, November 02, 2013

我自己:芒草地氈

天陰、大風、滿山黃草地。
朋友說,也許有點像蘇格蘭,當年英國人選擇在這裏建立營舍。

大嶼山的大東山,秋天滿山芒草,草長及腰,走路時被草輕撫著小腿,有點像磨擦著地氈。跟大自然很貼近。

若錯過了,明年秋天大東山見。


Sunday, August 18, 2013

我自己:自由人

lunch時常「與CEO對話」。轉頭又有「CEO」們幫忙做artwork、影相。事實上,有十多個「CEO」長期在公司包圍我。所謂「CEO」,是自僱的「自由人」(freelancer)

從前打工希望揾間大公司俾心機做。依家,你肯公司都未必肯。公司希望經濟波動時更靈活,於是僱傭關係也變得更實際。自己也在類似情況下做過「自由人」。父母會話:「正正經經揾份工啦!」,但我呢一代未必咁諗。

做「自由人」,好處是多勞多得。也有freelancer生活至上,六點鐘就閃。總之,壓力bye bye。有freelancer就是不喜歡人事關係做了七年多freelancer。因為他們的工作長做長有,叫我們這些長工羨慕不已。說不定香港將來會像日本一樣,好一些年青人都是freeter(フリーター)。儲夠錢就做自己想做o既事。我估,回果俾我亞婆o個輩,一定話「點解後生仔咁」。

對於星期天還在OT的我,只好同自己講,Freefree,到最後睇自己。心態上freeOK吖。

p.s.
CEO – 只是「自由人」們戲稱。沒有股份制的公司不會有CEO,只有老闆。

Sunday, April 14, 2013

我自己:2013藝術節


今年的選擇還算不錯,稍作分享。

Einstein on the beach
起初很努力的去找故事想傳達的訊息,結果不消十分鐘被幾乎是重覆的音樂和動作打倒,差點睡著。當放棄了去理解,開始發現表演者能重覆十多分鐘的技巧之高,導演和美指天馬行空的點子。四個半鐘的表演感覺像三個小時。

戲偶人生
抱著看布偶戲的心態進場,得到的是一個中國布偶藝術家三代人始於文革的漂泊故事。
同場更將布偶戲的幕後帶到台前。

Circle of Eleven by Leo
故事主角在鏡頭下掉進了一個似是重力失控的空間,由反重力到潛入水底很過癮,想找出口時卻發現不知何時掉進這空間。原來出口就在起初的... 沒有Einstein on the beach的宏大氣魄, 編者的奇想仍叫人玩味。

屠龍記
全因看過兩次劇本圍讀而對表演有所期待。經導演處理後感情和氣氛比單看圍讀立體多了。演出版本的劇本又解決了好一些問題,如設定律師助手為同志。黃詠詩真厲害。

Champagne for Gypsies by Goran Bregovic
好看的音樂會是不需要對演出者的歌有認識。他們的音樂將演奏廳迅間充滿叫人起舞的節奏。好一些觀眾是站著聽完大半的歌曲,似開party。

Thursday, March 21, 2013

我自己:圖像日記

早陣子重温近一年的Instagram照片,發現已變成自己的圖像日記。

吃過怎樣的一頓飯,走過怎樣的一條街,對文筆不大流暢的我而言,千言萬語比不上一張相片。

當然,副作用是執筆忘字的情況越見頻繁。


Wednesday, July 25, 2012

香港一個窿:懶麵

自己住,一切從簡。可以懶,可以慳時間。

直到最近為止,在家裏吃的正餐一定是熱食,冷盤從沒有出現過。

當年在北海道住過兩個星期,幫忙過煮不同的東西,當中包括泠烏冬。


做法很簡單,把冷烏冬(ざるうどん)用滾水煮好,用冷水冷卻,將烏冬一小箸一小箸的攤開在筲箕上(就是日文的ざる)。然後準備醬料如薑茸、葱花、芥辣、醬油、紫菜等。做好之後,吃多少夾多少。而因為夏天,可以將剩下來放入雪櫃,隔日由雪櫃攞出黎就好以即刻食。

第一次自己煮,原來都OK。不會介意沒有「飯氣」,反而覺得這樣好爽。確實唔難煮,仲可以食足兩三餐。

Sunday, March 11, 2012

我自己:久別重逢

朋友的婚禮上遇上多年前的朋友。離不開懷緬過去,那時候一起講過的笑話,笑過的那些人。感覺就如同昨天發生的事。也難怪,那是我們共同擁有的過去。

難得同一天做著多年沒做的事--排戲

上一次排戲已是四年前。

今天,能抽時間參加的人少了。多年前所謂的抽空,多少是優先次序的問題。今天,可能是有一頭家要照顧而抽不出時間。也所以,特別珍惜排練的機會。

今天,自我感覺良好,有點是重温當年光景,當然,也因為現縱使技巧上有點生疏,溝通與默契似乎較當年好了。而另一值得高興的,是故事是自己有份寫的。

還沒有機會當面跟這次的監製說句謝謝。

Sunday, December 18, 2011

一隻車:滿之患

「試過雪左一個冬天,雪榚都雪到中間結冰。」

一個人住,久不久就會因為過期,而要掉D野食。所以,會盡量只放一兩日份量食材。雪櫃,變左飲品櫃。


不過,尋日同屋企人响處食飯,結果,個雪櫃就變成咁......
睇黎,都要努力煮多幾餐飯.....

Monday, December 05, 2011

我自己:一年容易

從前打看相簿才驚覺時光飛逝,今天相片電子化了,少了看著相片感懷身世。

偶然從電腦查看上數千張的照片,發現去年年底拍下的一張。

因工作忙,特意星期六上班。也是年宋的關係,順道將不管用的文件處理。也發現轉眼又一年了。是時候看看過了怎樣的一年了。



Monday, October 03, 2011

我自己:脫鞋

回到家,一定是先脫鞋,一脫,人也鬆了。

幾年前開始,放了一雙工作間拖鞋。同事起初會覺得很有趣。其實,是為了衛生,更為了輕鬆地去面對工作。

在草地上脫鞋就更爽了。似是地氈,但又微微剌得腳掌癢癢,多了一點奔放。

Monday, September 26, 2011

我自己:微博趕時興

終於上了。

找 So-b 便找到我了。

Monday, September 19, 2011

我自己:留金歲月

你睇張曼玉當年幾後生?

當年我著校服,同同學一齊睇。唔記得邊個話好睇,總之就睇左兩次。講真,第二次有D悶。

諗番,其實冇幾套戲會入戲院睇兩次,今日再見倒當然印象深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