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December 28, 2007

香港人:活動範圍

地圖就是你活動範圍的寫照,就像遠古時代的歐洲地圖. 每每以自己為中心,加上你能走得多遠.

就像遠古時的歐洲地圖,那時因羅馬的勢力強大,而非洲基本上不存在.

也像我們去旅行時一樣,到達一個新的國家,若果你不會開車,只能在有公共交通工具到達的地方徘徊.其他的只有望地圖輕嘆.

不過,某程度上我們身處的地方亦一樣.看看我們的港鐵路線圖.圖內的各區大小比例正正代表無車一族對不同區域的認識.就像港島南區,要去的話可能就要花大半天...


記得電影<<星際快閃黨>>(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) 對活動範圍有很有趣的假設,就是,你看不到的地方並不存在,只有你出現時才會被建立.

Sunday, December 23, 2007

嘆世界:水

從天空中看德黑蘭,是近乎乾涸的沙漠.加上汽車多,從遠處看總似是有一層紗.幸好是當地秋天時到訪,不然又乾又熱的天氣定叫人透不過氣.不過,他們自有一套辦法去處理.

市內的大街都有水道圍繞.自然的調節濕度和温度.當到訪其他城市,你會發現類似的水道.

不難想像,水資源在沙漠地區很珍貴.古時都是靠挖掘地下水井獲取.在Yard,當年絲綢之路會經過的地點附近,你會發現光禿禿的山嶺中會有一些類似隧道口的建築.走近看,原來是地下井的入口.然而,就如現今內地的煤礦井,這類地下工作其實是很危險.據說正因如此,當地政府數十年前已禁止民眾挖掘地下井.

正正是因為水珍貴,一些由大宅改建而成的旅館和餐館,都會有一個大水池在中央,就似是沙漠中的綠洲.
而在Kashan的一個皇帝行宮,更以水為裝飾,就像現代達官貴人的別墅.據說那是礦泉水呢.當年的皇帝真會保養.若果,可以在那裏游泳,多好啊

Sunday, December 16, 2007

嘆世界:需要一個導遊?

自助旅遊的樂趣在於發掘。然而,不是所有事實都放在面前。

這雕塑是德克蘭國立博物館的館藏,源自古城波斯波里斯(Persipolis)。對比其他國家,這裏的館藏前只記錄了年份和可見的特徵,如顏色、功能等。而博物館簡介又只有波斯文,若沒準備,一定要找個導遊才能了解箇中故事。

到後來,到訪其他地點如珠寶博物舘、皇宮等,英文的資料亦同樣缺乏。不過,那不成為障礙,因為路在口邊

記得不大起眼的玻璃博物館,那裏放着不同年代的展品.起初亦只是蜻蜓點水的看,後來一位在看書的職員主動向我們提問.從頭開始介紹展館的來歷,設計以及簡單的展品歷史.就像上圖的碗,碗中的人物不是歐洲人,反而有點似櫻桃小丸子.原來是蒙古入侵時期的製品.

而這女生,只是眾多熱情好客伊朗人的其中一員而已.

Sunday, December 09, 2007

我自己:廣告

聖誕節後的聖誕故事是怎樣一回事? 拆禮物、收拾聖誕裝飾、清咭數、清理自己思緒去迎接新一年?

<<想一個人的聖誕>><過戲一簇>>的週年演出,裡頭各人都有絶核的愛情態度,甚至是有點變態 (對不起呀,編劇)

不用擔心,變態也可以很攪野.而且還有白鴿、鯊魚和青蛙插科打諢.更當然,還有我參與演出呀(娛樂之處在於當年朋友說,還說在演戲?你明明是在做自己…)

時間: 28 – 29 Dec (night) / 29 – 30 Dec (afternoon)

地點: 九龍牛池灣文娛中心 (文娛廳)

票價: HK$100(經我集合訂有九折啊)

小時候:泡

若果現在跟你提起洗潔精,相信你只會想起洗碗.

其實,拿一杯水,放一點洗潔精,拿起一根飲管,那就可以吹出大大小小番梘泡*.看著它們隨風漂散,是挺好玩的.記得小時候,不曉得為何不能離家玩,就是在「騎樓」向街外吹番梘泡.然後,就看著泡飛到遠處.又或是,將泡吹到階磚上,慢條斯理的看著泡不停的在變色.你會發現,在泡爆破之前,它的頂會變成將近隱形的.小時候覺得那是有點不可思議的.而通常,這樣子可以幌一兩個鐘頭.

想起來,也有10多20年沒有再玩過了.而也許,我當時也把半輩子閒適的限額花光了...

*縱使在書本常稱為肥皂泡,就是覺得番梘泡親切一點.

Saturday, December 08, 2007

嘆世界:放下頭紗

*想像中的伊朗女人是這樣的.朋友會問「唔係有面紗咩?睇倒樣就要娶佢噃」

的確,在大城市如設拉子(Shiraz),不難看到像一堆黑色幽靈的太太在街上漂浮.還好不是在沒街燈的夜晚碰上,否則不是以為撞鬼,就是會真的碰倒她們.

為甚麼要這樣穿?簡單說,在他們教義中,就算露出頭髮也太性感,所以除了面龐之外都包起來.所以,縱使現實中他們在家中是不用披頭紗,電影電視中的女演員都要戴著演出.

奇怪是,在市集內看到頗性感的衣服
到底性感的伊朗女生們都跑到那裏?整個行程10多天都沒有見過,難道他們都買了在家裏穿? 那也有可能呀,壓力越大,反抗越大.在家裏都把街上不能穿的放到身上.至少,在家族的宴會穿是可能吧...

以目前情況,他們不可能一下子就穿釣帶晚裝上街.不過,革命是在靜靜的發生.

在首都德黑蘭,會較多機會見到以下衣著的女生.
牛仔褲、不同顏色頭紗、面帶笑容、不過時的化裝,而更重要是,他們都只形式上戴著頭紗,前額和頭頂的頭髪都露出來.而在地鐵車廂碰見20歲左右的女生,頭紗更退至髪髻位置.情況就有點像香港女生的校裙.而跟學校一樣,是有訓導的.同行的一位女生試過在一歷史景點脫下頭巾拍照,不到10秒就聽見哨子聲著她戴上頭巾.而聽說,是有警察檢查的.

不過,對比著全身黑紗的跟只形式上戴頭巾的女生,相信年輕一代有能力慢慢改變.

*p.s. 上圖是<<我在伊朗長大>>的插圖


**而在市集內,布行都擺賣著大量的黑紗布.可他們該不用擔心布行的生計,因女生們的黑紗都長達腳跟,樓梯和街道的沙塵都黏到紗上.相信要替換得很密.

Sunday, December 02, 2007

嘆世界:精神領袖

他不是普通的中東人.
他,Khomeini (廣東話譯作高美尼),是伊朗革命的核心,是伊朗的精神領袖.他將皇朝推翻,將伊朗變成政敎合一的國家,詳細可以Wiki下.

伊朗的宗敎氛圍濃得化不開.不論你在何處都會見到高美尼.這也難怪,高美尼是他們的精神領袖.回敎寺內固然會見到他,主要街道或高速公路旁都建有回敎寺*.政府部門、銀行、酒店以致所有博物館都掛有他的照片.相信若有卡拉OK,每間房也會有他的相片.就算如我輩等,錢包內的紙幣全都是他的模樣.情況比你在國內見到毛澤東有過之而無不及.

既已入鄉,當然每天都把高美尼掛在口邊.特別是在沒有地鐵的城市.

在沒有地鐵的城市,交通都得靠的士.大部份的士都是沒有咪錶的.路面上的白牌的士更不用多說.所以每一程車都得先展開這高美尼討論.因為紙幣上都因上高美尼,縱使貨幣單位為Rial,人們都會習慣以「一個高美尼」為單位.一個高美尼即10,000Rial.他們都會以「兩個高美尼」作起點.而經過一整天,可能已花掉十個高美尼.你可以憑此知道他們是多麼的喜歡高美尼.


就在某天,當地人告訴我,他們一程市內的車都是2000Rial左右(即將高美尼分五份).的士司機萬歲!高美尼萬歲!

註:*每天約12時及6時*都會有廣播詩歌和經文.其實早上也有,只是作為遊客,高床軟枕時聽不到而已.

Wednesday, November 28, 2007

嘆世界: 看似大城市的德黑蘭

另一出發前的無知聯想是,以為伊朗到處都是黃沙飛舞.沒想到,其實以城市景觀而言跟其他城市相距不遠.

作為一個現代城市,我認為其中一個要求是交通方便.而德黑蘭正是伊朗唯一有地鐵的城市.
然而,作為東方人搭地鐵是很有趣的.車廂內的目光都會集中到你身上.似乎,東方人搭地鐵並不常見.至少,在我有搭地鐵的數天,都沒有碰上東方人.

喜歡將不同地點比喻為香港的地鐵站.如Saadi 站,有如旺角,時裝店(雖然不時尚)、日用品店和食肆林立.附近就如下圖
驟眼看,有點像多年前的上海.至於入夜嘛,其實是比較平靜的.原因?沒有酒吧、Karaoke、桑拿等等娛樂場所...

對遊客而言,德黑蘭這個城市的硬件算不上吸引.不過,作為認識伊朗人的跳板是很有趣的.

Sunday, November 25, 2007

嘆世界:穿梭時空之旅的起點

老實說,出發前對伊朗的概念停留於八九十年代電視看見的兩伊戰爭片段,和「我在伊朗長大」那七十年代背景,再加上對這文明古國的一丁點幻想,所以,當抵達伊朗的前年開幕的機場時實在是有點意外.
規模當然不能跟鄰近的杜拜機場比.抵步前想,會是跟莫斯科或開羅機場一樣的亂.但正如上點所見,設計可謂緊貼潮流,甚至是有點氣勢.而且,入境的過程簡單而順利.(註一)而且,過程和遇見的人都是很文明的.

雖則說伊朗是個被西方社會陣營杯葛的國家,也許設計的因子就在幾千年前己種下,遺傳到現在.不信,可以看看下面這個二千多年前的皇宮遺址,可有一點機場大堂的影子?


當然,若你有機會到現場,只要加點想像力,你會發現這遺址要比現代建築物更具氣勢.值得注意的是,當年可沒有現代的大型機械,到底是怎樣把柱樹立起來的呢?

註一:簡單和順利並不是必然的.記得在莫斯科機場,是2003年的事,入境毫無秩序可言.官員更似審犯般多次對照護照的相片和真人的差距,查問到訪目的,每人都要花上好幾分鐘.然而,在有近百人的情況下只開兩個櫃台

Sunday, November 18, 2007

嘆世界:為甚麼是伊朗?

為甚麼要去旅行?

Relax?冒險?親身體驗新地方?探朋友?散心?例行公事?得看你是甚麼人.

對我來講,每一個都可以是理由.得看你的目的地是那兒.「那麼,為甚麼要去伊朗? 」「好危險喎!不如去第二處?」「有咩玩呀?」「夜晚都係成班人一齊行好D!」

其實還有很多地方想去:倫敦、東京、南美、
克羅地亞、印度、泰國...... 是不一定要去伊朗的.不過,就像碰上一間好餐廳一樣.有朋友提議,看菜單又似是有點來頭,抱著一試的心態計劃.

那麼菜單是甚麼呢?是對外近乎零的資訊,有的話也是負面的.是幾千年的波斯文明,可媲美中國文明的文化.還有於戰火邊沿的古城,就像伊拉克的遺址般容易消失於戰爭中.單看就是一個值得探秘的地方.

「但是很危險啊」那麼,為甚麼危險呢?或許就像伊斯法罕的旅館職員講:「多得我們的總統對外的公關做得很好」伊朗跟美國的關係就是有點之前伊拉克的影子.再加上出發在伊朗靠阿富汗邊境有日本旅客綁架,在年中又有南韓人質事件(其實不是在伊朗發生的).可是,據辦伊朗簽證的朋友說,本地職員熱心得不得了(這跟後來才途中碰到的人可謂如出一轍),經不同途徑的資訊可真有點精神分裂.而結果嘛... 密切留意啊.

Tuesday, November 06, 2007

嘆世界: sweet

甜蜜無分
年紀、宗教、
身型、形式.

只要在藍天下
找一個廣場的角落,
輕輕依偎...

(p.s. 最近惰懶了...)

Tuesday, October 09, 2007

香港人: 十分UK

十分UK,即So UK,蘇屋是也.

說來說來,也有四十年歷史.記得小時候姑媽住在這裏.記得滿山都是樹,面積很大.原來她是當年最大的屋邨之一.

沿著當年的路拾級而上,距離比印象中近很多.路上碰到的是跟這裏同樣閒適的居民.在這廣角鏡下的蘇屋下棋.


離開當年熟悉的路,前往目的地,只好靠路牌.不看不知,路牌上有些也許一輩子也不會用的英文,如杜鵑(Azalea)、彩雀(Larkspur).雖然小朋友寫英文地址會有點難.但跟現的屋邨大廈相比,就是多了份心思.



若果你也是一把年紀,其實這展覽算不了甚麼.你可以登堂入室看看一間屋四面牆如何住得下一家六七口.尼龍摺床、摺枱、「攪盆」電話,對十多歲的人來說已是古物.對我而言,就是懷舊的情懷.



這個名為「情現蘇屋」的展覽,把明年就要清拆的蘇屋邨紀錄下來.展期餘下10月12-14日.秋意漸濃,正好逛一逛,再在老式茶餐廳吃個熱蛋撻!





p.s. 在網上也看到以下的分享
蘇屋邨
杜 鵑 茶 餐 廳

Thursday, September 13, 2007

我自己:夜探科學園

低密度的科學園,跟市區的商廈很不一樣.


一個白天吃外賣的好地方


有一個面積頗大的人工湖


有帶你去太空的太空船

Tuesday, September 11, 2007

香港人:一家人


某天經過電訊公司,看到送海洋公司門票的宣傳.

三張票,當然是父母跟仔仔一家人去.對不對?

朋友說,那是給破碎家庭的.

為甚麼不是給四張?

Tuesday, September 04, 2007

香港人:團體精神


都說香港人很有團體精神.

集體爭取加薪,集體炒股票,更有集體管工.

恰巧三點三經過這路邊修路工程,看見在討論兼監工的有10人,可是真的工作中的不到5人... 這跟很多公司的情況都頗相似呢...